北京市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通报(2014年第2期,总第17期) |
|
发布时间: 2014年08月20日 | |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求,强化基本药物监管,保证基本药物更好的服务广大基层群众,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开展专项监测,现将监测结果通报如下:
一、监测数据情况
本期监测范围依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12年版)和《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零差率)集中采购目录》确定,监测时段为2014年3月16日至2014年6月15日。
本监测时段内共收集有效《药品不良反应
/事件报告表》107份,其中严重不良反应2例(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血塞通注射液各1例),临床表现为疑似过敏性休克,经对症处理后康复。余下报告均为一般不良反应,无群体性不良事件。按照药品分类,心血管药物占42%,主要是口服高血压药物引起的咳嗽、水肿;抗生素占40%,主要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如恶心、瘙痒、皮疹等;中成药占10%左右,表现为口服中成药引起的皮疹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速发过敏。
二、专家组评估结果
本监测期内高血压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涉及了常见的多种高血压药物,包括硝苯地平、贝那普利、福辛普利、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等。报告的不良反应多数是说明书中记载的已知不良反应和典型不良反应,如普利类药物引起的咳嗽、硝苯地平引起的水肿。
通过对报表中患者年龄的统计发现,高血压药物使用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0岁左右,报表中其他类药物使用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高血压药的用药患者年龄普遍偏大,身体机能衰减,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要重视他们合理用药知识的普及,特别是一些典型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置知识。
三、基层医疗机构安全用药建议
(一)要重视老年患者高血压药物的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和用药教育。
(二)临床医师为患者新开具高血压药物或换用其它高血压时,应有针对性的,向患者介绍计划使用的高血压药的常见、典型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临时处置措施。
四、公众用药建议
高血压药物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下面从高血压药物分类、安全使用原则、常见不良反应和老年人用药建议分别介绍:
(一)分类: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
6大类,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β阻滞剂(俗称洛尔类、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倍他洛尔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俗称普利类,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俗称沙坦类,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俗称地平类,包括长效的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另外一种是α受体阻滞剂,目前应用较少。
(二)安全使用原则:
1.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不良反应最小,如有效但是疗效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2.长效、平稳降压。使用
24小时有效的药物,一天一次给药即可将全天血压稳定在目标范围内,防止清晨血压突然升高导致的猝死、卒中或心脏病发作,而且服用方便有利于长期治疗。
3.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联合治疗的益处在于不但可以增加疗效,而且不良反应不变或减小。
4.长期坚持、规律服药,血压才能保持长期的平稳。
5.加强自我管理和监测,不自行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三)主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利尿剂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血钾的变化,需要定期监测包括血钾在内的电解质水平;β阻滞剂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诱发支气管痉挛(哮喘)和心功能的抑制,随着高选择性β阻滞剂的使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下降明显;
ACEI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咳嗽,咳嗽表现为干咳、夜间加重,咳嗽不重者可继续服药,咳嗽持续、剧烈者需停药,可改用ARB类药物;ARB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血管性水肿、头疼、及眩晕等,但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低于其他高血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足踝部的水肿,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便秘等,老年患者在与其它降压药物合用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其次老年人由于增龄性改变,胃肠蠕动减慢,本身易发生便秘,应用钙离子拮抗剂会影响肠道平滑肌钙离子的转运,在老年人中出现便秘副作用较常见。
(四)老年人使用高血压药需要注意:老年人降压重在缓慢、平稳。起始剂量要小、调量要逐步进行,应注意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血压下降不宜过快过低,以免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诱发临床事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降压药物的选择应注意相关的禁忌,如哮喘患者不宜选用β阻滞剂等。同时要注意多种疾病治疗药物之间不利的相互作用。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4年8月18日 |
|
|
|